您好!请登录注册

联系我们:400-8888-888   |   切换皮肤颜色

财富首页 新闻 快讯 查看内容

融通基金樊鑫管理三只基金增聘新生代基金经理,“去明星化”亟待解决

2025-6-24 09:48| 发布者: 桀典超命苦| 查看: 1

融通基金樊鑫管理三只基金增聘新生代基金经理,“去明星化”亟待解决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 文/新浪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 资本市场的每一次人事变动,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。 2025年6月24日凌晨,融通基金连发三份公告,宣布增聘李可、孙健彬两位基金经理,与资深老将樊鑫共同管理三只基金。 公告显示,融通稳健增利增聘李可,与樊鑫共同管理;融通收益增强增聘李可,与樊鑫、孙健彬共同管理;融通通盈灵活增聘孙健彬与樊鑫共同管理。 这一看似常规的调整,却因公司近期频繁的人事震荡而备受关注——从百亿明星基金经理范琨“清仓式卸任”,到新生代接棒引发市场争议,融通基金正试图用一场“薪火相传”的投研变革,破解行业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困局。 人事调整:老将的坚守与新锐的突围 此次人事调整中,焦点并非外界熟知的明星基金经理,而是低调深耕固收领域多年的樊鑫。 截至2025年6月23日,樊鑫在融通基金任职7年,管理产品涵盖可转债、混合型等多类资产。其代表作融通可转债(代码:161624)比较基准为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*70%+中债综合全价(总值)指数收益率*20%+沪深300指数收益率*10%。 该基金自樊鑫2023年08月05日任职以来总回报为-24.66%,近三年最大回撤达-30.17%,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后,乏善可陈。这一业绩与市场波动、产品定位不无关联,但也暴露了单一基金经理策略的局限性。 融通基金的应对策略颇具深意:为樊鑫增配两位新生代搭档。 李可拥有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和8年固收投资经验,擅长风险控制;孙健彬则是十年固收老将,曾在民生银行体系内积累丰富实战经验。两人分别与樊鑫搭档管理“固收+”及灵活配置型产品,形成“老将控风险、新锐拓策略”的互补格局。这一布局既延续了樊鑫的稳健风格,又注入了新生代的灵活思路。 “去明星化”改革:阵痛中的破局尝试 融通基金的人事震荡并非偶然。 2025年4月,百亿级基金经理范琨因“休产假”卸任全部产品,机构资金短期内赎回超六成,部分产品甚至遭遇全额撤离。这一事件将公司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弊端暴露无遗。 痛定思痛后,融通基金将通过“两阶段培养制”,研究员先以公共组合训练全局配置能力,再以“投资体系六要素框架”塑造独立投资逻辑,弱化个人标签。 这套组合拳与证监会近期倡导的“重平台、轻明星”理念不谋而合。董事长张威曾直言:“只有打破明星依赖症,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期价值。” 争议与期待:李可、孙健彬未有完整市场业绩 改革虽方向明确,挑战却不容小觑。投资者对新生代的业绩延续性心存疑虑。尽管李可、孙健彬等背景过硬,但公开业绩尚未经历完整牛熊周期检验,市场观望情绪浓厚。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治理持盈守成。如何在频繁更迭的人事漩涡中保持战略定力,成为检验公司转型成败的试金石。 纵观全局,融通基金的改革底色值得肯定。背靠诚通证券与日兴资产的“央企+外资”股东背景,公司兼具服务国有资本运营与居民理财的双重使命。 融通基金2024年年报显示,截至报告期末,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达到1444.46亿份,较上一报告期(2024年9月30日)增长了4.72%。同时,期末净资产规模为1524.74亿元,较上一报告期也实现了2.69%的增长。 若能将“梯队培养”与“平台赋能”成效显著,这家老牌机构或将迎来新的转折点。 正如其投研团队所言:“投资是一场马拉松,而非短跑冲刺。”在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中,融通基金的此番人事变阵,既是对过往教训的反思,亦是对行业未来的押注。 当“去明星化”成为共识,这场关乎信任重建的长跑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来信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,给您带来的不便,我们深表歉意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